尘埃落定!细节披露,高铁掌掴反转,你站队警方还是民意?
沸沸扬扬的高铁互殴事件,吵了这么多天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热点事件。
"熊孩子,打人,公职人员",这些大众极为敏感的词语,出现公众视野,迅速发酵,让民意一边倒的支持被打女孩。
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被打还手,被定性为互殴,事关你我,需要被重新定性。
这一事件也随着网民们的解读,和更多真相的披露,反转再反转。
一开始,人们一边倒的质疑警方办案,存在徇私舞弊。因为这件事情确实非常反常。
首先到底是谁报警,没有明确?如果是被打女孩一方还可以理解,很多人猜测是打人一方报警。
因此质疑他们为什么如此嚣张,竟然敢恶人先告状,出发点是什么?是觉得自己能赢还是为了出气?
那么,问题来了他们报警是因有熟人关系吗?是不是存在暗箱操作?
于是,一而再再而三的深挖,对警方深更半夜约谈女孩,进行和解进行解读。质疑这种做法不应该,同时对判定结果不认可。
纷纷支持被打女孩,申请行政复议,让有关部门将认定结果重新评定。
这种呼声越来越高,甚至连司法部门也下场发声,认为这个结果确实存在问题。也恰恰是因为这种声音,昨天成都警方为了说明判定"互殴"的原因,发布了当时案发现场的视频。
没想到这样一个举动,让这一事件的争论,又达到了一个新高潮。一夜之间,原先的一边倒,迅速分成了两派。
一方站队警方。
认为自己之前的判定是未知全貌,存在误差。之前公布的视频,没有被打女孩的行为状况。
而警方发表的视频中,女孩不停挑衅,口中不停的骂骂,脏话连篇,素质也成问题。打人一方,却一直在用平静的话语在交谈。
从一个侧面让大家了解到,女孩本身也有问题。不管是情商还是行为,都存在着一定的缺欠。制止熊孩子的行为,被打还击都值得肯定,但是本身的责任也应该承担。
一方,继续战队女孩。
很多人表示警方的这个视频,进行了剪辑,刻意回避了打人丈夫的种种场景。这种视频没有公信力,不能够平息民意。
他们质疑警方为什么掐头去尾?是为了保护某些人的隐私吗?还是为了行政复议而推脱免责?
网友们提出的网传的假身份证报警,是否真实,为什么没有给出答复?打人者的身份为什么没有公布?为什么深更半夜,约谈被打女孩?
如果被打女孩有错误,东北大哥为什么仗义执言?还获得了所有乘客的支持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,被打女孩一方占理。打人的人,应该全部承担责任,被判"互殴"不合理。
诸如此类。
最终目的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,被打还手是正当防卫,被判定"互殴"承担部分责任,根本不应该。
综合这两种声音。
小编认为,警方的判定虽然相对合理,但没有考虑到打人一方的嚣张和事件起因。建议取消对女孩的处罚。
打人的人,作为成年人,应该通过正常途径去解决问题。在公众场合,一言不合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开始打人,损害了别人的尊严,也让别人的身心受到伤害,应当给予强烈的谴责。
这种情况下,再判定互殴,于法合理,于情说不通。法律不是冰冷的,应适度给予倾斜。
这起事件,不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,带节奏,搞事情。
面对这两种声音,大家有什么看法?欢迎留言,一起探讨。
检科院